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理解台灣:文化襲產之建構與解構
Understanding Taiwan through Heritage Making and Unmaking 
開課學期
111-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黃舒楣 
課號
BP7236 
課程識別碼
544EM50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工綜311 
備註
本課程以英語授課。與黃麗玲合授
總人數上限:12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聚焦於探討台灣的文化襲產發展與制度化的過程。本課程是本所與萊頓大學歐亞批判遺產保存雙學位碩士課程的一部分。我們期望透過本課程建構一個對於台灣文化襲產的歷史觀點與理論架構,提供兩地學生思考襲產的政治性與其變遷特性。

在黃麗玲與黃舒楣等 (2017) Policy Formation and Civil Society Engagement in Heritage-Making in Taiwan: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一文中,我們從市民社會的角度描繪了台灣的襲產發展歷程與文化政治的關係。我們分析了在一九六零年代到七零年代間,在城市地標建築中所呈現的官方樣式所代表的中華文化的道統,如何壓抑與邊緣化其他類型的文化襲產類型。但不久,在七零年代晚期與八零年代間,由於知識份子與文化菁英的提倡,出現了建築保存的呼聲,例如林安泰古厝就是典型的產物。另一方面,在本土化(bentuhua ; localization movement)浪潮中,市民團體的倡議帶動了如迪化街等案例的保存運動。我們延續了上述線索,探討文化襲產保存、制度化與地景變遷的關係。在本課程中,我們將視角延伸向前,上溯到四百年前明鄭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的活動,討論海權時代複雜的多民族衝突與今日考古遺址的再詮釋。我們也將從批判性的角度探討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都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在原住民部落的「理番政策」等現代性的「文明化」歷程所遺留下來的文化襲產的定位。

對於近期的襲產保存,我們關注新自由主義對於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將運用新興的「未來襲產」(Heritage Futures)視角,探討在地球環境快速變遷、面臨不確定(uncertainty)的情境下,文化襲產的保存與治理的新模式;而台灣東部的地熱開發與部落土地管理的爭議將是我們關注的案例。
 

課程目標
 透過批判性襲產研究,提升學生對台灣的過去和現在的理解
 使學生能夠掌握對於台灣的襲產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 使學生能夠指認與評估襲產研究中的爭議、辯論與台灣在區域中的獨特定位和其(地緣)政治的議題
 使學生能夠指認和評估在文化襲產生成的過程中所牽涉到的在地和全球性的政策、相關法規和產業 
課程要求
Please refer to the EN page for the rest of the information.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Please refer to the EN page for the rest of the information.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Email the instructors to arrange appointments. 
指定閱讀
Please refer to the EN page for the rest of the information.  
參考書目
Please refer to the EN page for the rest of the information.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